最近的2019日本中文字幕国语,硬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,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,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,中国女人free性hd

書寫保護生物多樣性的“中國經驗” ——訪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-
作者:田瑞穎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6-09
瀏覽次數:1663
書寫保護生物多樣性的“中國經驗” ——訪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-

■本報見習記者 田瑞穎

今年6月8日是第13個“世界海洋日”,活動主題為“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。不只海洋,生物多樣性體現在更廣泛的領域。

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了哪些成就?有哪些值得推廣的“中國經驗”?如何提高公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和參與度?近日,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我國為什么高度重視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?

馬克平:近年來,我國政府對保護自然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。在發(fā)展中國家里,像我國這么重視的國家很難找到。

原因一方面是,提供更多優(yōu)質生態(tài)產品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。另一方面,隨著我國經濟的發(fā)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,積極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是負責任的發(fā)展中大國的擔當。政府在該領域也十分明智,有遠見和執(zhí)行力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在這方面,我國有哪些值得推廣的“中國經驗”?

馬克平: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,首先是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了新認識。過去主要是對受威脅物種和生態(tài)系統進行嚴格保護,雖然這是最基本的工作,但還遠遠不夠。因此,我國開展了對生態(tài)系統的修復工作,當生態(tài)系統修復后,野生動植物自然就逐漸恢復了,生物多樣性的存量也會隨之增加。

其次,推行可持續(xù)生產和消費,也就是綠色發(fā)展,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。生物多樣性之所以喪失,原因之一是受到人類生產和消費帶來的威脅,如果不對生產和消費加以控制,生物多樣性會繼續(xù)喪失。

在生態(tài)保護方面,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,并設置生態(tài)保護紅線、永久基本農田、城鎮(zhèn)開發(fā)邊界“三條控制線”,且“三條控制線”不交叉、不重疊、不沖突。此外,我國還通過空間規(guī)劃,劃定了生態(tài)空間、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。

在生態(tài)修復方面,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,綜合考慮自然生態(tài)系統的系統性和完整性。例如要修復山區(qū)中富營養(yǎng)化的湖泊,不能只治理湖泊,關鍵是控制周邊農田的化肥使用量,減少流入湖中的有機物,同時提高附近的植被覆蓋率,因植被及其枯落物等都可以有效緩解地表徑流將泥土沖進湖中。正在實施的《全國重要生態(tài)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(guī)劃(2021—2035年)》有助于把生態(tài)修復做得更加扎實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15次締約方大會將于今年10月在昆明舉行,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有何新目標?

馬克平:20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是“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全球、區(qū)域和國家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”,202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是“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”,顯然第二個目標比第一個目標更高。未來10年的目標,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表述,但更多人認為可能是讓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反轉。這需要我們繼續(xù)做好生態(tài)保護和修復工作,推行可持續(xù)生產和消費,否則就不可能實現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在多年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中,哪些畫面讓你深有感觸?

馬克平:去年,我們乘車去陜西漢中考察,沿途在自然保護區(qū)外的小溪旁看到了三四次朱鹮,內心非常激動。要知道,上世紀80年代,全世界發(fā)現的朱鹮僅7只。經過40年的保護,朱鹮數量已經超過5000只。這得益于朱鹮繁育技術的發(fā)展、自然保護區(qū)的有效管理,特別是作為覓食地的保護區(qū)周邊農田的可持續(xù)耕作。沒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,僅僅靠自然保護區(qū)一種途徑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的。

還有一個畫面印象深刻,黑頸鶴是非常珍稀的鳥類,全世界現存僅1萬只左右。有一次我在西藏考察時發(fā)現,在藏民房屋前后就有好幾個小群,這些鳥跟羊群混在一起,藏民來回穿梭也不飛走,人與自然關系非常和諧。我拿出相機慢慢靠近鶴群,但到200米左右時,鳥就飛走了;后來我跟藏民借來帽子戴上,但走到100米左右時,鳥還是認出來我這個陌生人,飛走了??梢钥闯?,在漫長的相處中,這些鳥跟當地人建立的信任是有群體記憶的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如何提高公眾對保護生態(tài)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和參與度?

馬克平: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每個人息息相關。當人們置身于自然時,能天然地體會這種感覺,由此激發(fā)保護生態(tài)的意識。如果僅僅作為任務開展生態(tài)保護,是永遠做不好的。因此,開展自然教育和生態(tài)旅游是非常好的途徑。實際上,保護生物多樣性,不僅是為了自然,更是為我們有更好的生存環(huán)境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:2004年,你帶領團隊創(chuàng)辦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(jiān)測網絡,如今發(fā)展得如何?

馬克平:更好的數據才能回答更重要的科學問題,目前生物多樣性監(jiān)測網絡已經建設10個子網。以森林監(jiān)測為例,探明樹與樹之間的作用機理,了解物種之間的共存機制,可以為管理森林和植樹造林提供重要依據。此外,通過衛(wèi)星追蹤器,鳥類專項網絡對超過3000只鳥進行了標記,鳥類的遷徙路線、停歇地和繁殖地等活動規(guī)律都有了非常詳細的數據,可以為鳥類保護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。

前沿基礎性研究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的職責。未來,希望監(jiān)測網絡可以持續(xù)地辦好。我們太缺乏這些長期數據了。但像這種大型研究平臺和數據庫,最初是很難發(fā)表文章的,因此面臨人才隊伍建設問題,而很多需要長期數據積累的宏觀生物學研究需要更大的團隊。

《中國科學報》 (2021-06-09 第1版 要聞)
關注【深圳科普】微信公眾號,在對話框:
回復【最新活動】,了解近期科普活動
回復【科普行】,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
回復【研學營】,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
回復【科普課堂】,了解最新科普課堂
回復【科普書籍】,了解最新科普書籍
回復【團體定制】,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
回復【科普基地】,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
回復【觀鳥知識】,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
回復【博物學院】,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